艺术家
迈克·纳贾尔在1966年出生于德国兰道,1988-1993年在柏林的Bildo媒体艺术学院学习,并接受了观念艺术和跨界艺术的培训。他以复杂的批判性眼光看待塑造和改变21世纪的技术力量。他的摄影和视频作品利用、展现了他对艺术的跨界理解。他将科学、艺术和技术融入到在尖端技术的影响下产生的未来社会秩序的愿景和乌托邦想象中。纳贾尔的作品不断拷问技术图像中的表现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利用一系列图像处理技术,他通过不断重建时间和空间,放大了图像的潜力。纳贾尔图像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将观众们带入一个由图像和元素组成的蒙太奇所生成的模拟现实中。他将摄影图像从其观看传统中移除,并将之重置于一种全新的感知模式中。
THE WORK
《轨道级朕57一46》,2013
作品“轨道CASCADE_57-46”可视化了1957至2046年在绕地球轨道上的失效物体的演示图形。这其中包括废弃的火箭驿站,旧卫星及其解体、受侵蚀和碰撞后的碎片。目前,太空中约有60万个大于1厘米(0.4英寸)的物体,以大约28,0公里/小时(17,4英里/小时)的速度绕地球运行,它们对卫星、空间站和载人航天飞行都构成了严重威胁。视频中的每个球体都是基于数据档案中的真实模拟,1957年向太空发射的Sputnik1号卫星,代表了真实存在的物体在太空中绕轨道运行的开始。在模拟实验中,2013年最坏的情况开始发生,两次真实的碰撞就会产生大量的太空残骸,这种碰撞在航空学中被称为“级朕效应”。虚拟相机在碎片中上下穿梭,于深空中俯瞰在2046年将完全被太空碎片所覆盖的地球。作品的视觉呈现是与德国TU Braunschweig航空航天系统研究所(Institute Of Aerospace Systems@TU Braunschweig)一起合作实现的。
《振荡的宇宙》,2015
作品“振荡的宇宙”将“大反弹”理论形象化,该理论为宇宙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假设的科学模型。这一理论借鉴了一个循环或振荡的宇宙的想法,这是随着宇宙大爆炸期间前一个宇宙的瓦解而产生的。它认为发生在大约137亿年前的大爆炸是在人类诞生之前的最后一次大爆炸,这个宇宙的质量因为重力而崩陷了。因此大爆炸不是奇点,而是标志着扩张器结束后的收缩期的开始。根据振荡宇宙理论,大爆炸仅仅是扩张期的开始,紧随其后的是一个空间收缩的时期。这表明我们可以生活在无限的宇宙序列中的任何一点,或者我们现在的宇宙可能是这样的序列的第一次迭代。作品“振荡宇宙”表现的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多个不同星系的超高分辨率的数据可视化内容,这些星系已经被数字合成为一个新的虚构宇宙。这个新的宇宙被进行了反向处理(反转图片中黑白色值),并且还补充了一个吸收物质的黑洞。在作品的装帧阶段,艺术家在画面上添加了随机散布的小金属颗粒。随着光源与观众视角的变化,这些颗粒有如繁星般闪烁且时隐时现。这似乎是一个关于生命循环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