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那些值得三刷的艺术家、展览和出版物(上)

跨年钟声即将敲响。回首2021,我们很高兴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能在短暂休整后重返线下,并继续推动影像艺术,尤其是本土影像艺术的发展。在这辞旧迎新,历添新岁的时刻,博览会又一次邀请多位致力于影像艺术的收藏家、策展人、研究者,从自身视野和关注方向出发,遴选出过去一年令其印象深刻的艺术家、展览和出版物。

在此,希望这份夹杂着众多私人经验的年度盘点,能够为大家步入2022画下起点,亦或者勾勒出一张地图,以开启新的艺术探索。

点击阅读 :年度盘点 | 2021年,那些值得三刷的艺术家、展览和出版物(下)

推荐人:钟维兴(藏家,成都当代影像馆创始人)

年度艺术家——王苡沫

青年艺术家王苡沫获得了2021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单元大奖。在已经成为废墟的原电厂里,王苡沫通过结合动漫、行为表演和影像装置的复调演奏的方式,将工厂废墟转化为上演集体记忆的剧场,导演了一出纪念“工业崇高”在互联网时代的命运的活剧。她能够充分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来探寻动态影像与空间、动画、戏剧等之间的交互关系,构建出具有时代集体记忆的异想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她对工业题材的独特理解和想象力。

© 王苡沫,《人间狂想曲NO.4》。图片致谢 | 艺术家

年度展览——马良:私人神话
时间:2021.10.31-2022.03.31
地点:成都当代影像馆

马良的展览“私人神话”综合了戏剧、影像、装置等媒介运用,以荒诞和戏剧的手法制造图像,呈现了一场跨界、多元且魅力十足的艺术现场。他不循传统,抛弃所谓的“真实”,在把控形式的同时却不乏为作品注入丰厚的思想内容。在这个展览中他不仅为自己、为观众缔造了一场将浪漫主义发挥到极致的美梦,同时也印证,只要勇敢地“拥抱”其他的艺术门类和表达形式,摄影将发挥其无穷潜力。

© “马良:私人神话”展览现场,2021。图片致谢 | 成都当代影像馆

年度出版物——《无名者》
艺术家:张晓

艺术家张晓的系列作品《无名者》通过聚焦自己的故乡,关注特定的地域及人群,用影像体现中国乡村社会的审美情趣与城市社会之间巨大的差异。张晓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看似荒诞的画面,其实都是社会现实里的平凡写照,他能够充分借用镜头,以时代背景为切入点,讲述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的个体状态之间的微妙关系。作为独立出版物的《无名者》,无论是从摄影媒介以外的创造性运用,还是到作品本身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来说,它都更像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无名者》,张晓。

推荐人:Raffaella Gallo(藏家,ARTCaffè 创始人)

年度艺术家——妮西·约斯特(Nici Jost)

妮西·约斯特(Nici Jost)是一位居住在瑞士的概念多媒体艺术家和摄影师。她擅长通过粉红色的镜头探索我们这个时代,及其矛盾、多样性和偏见。三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她的艺术实践,我就完全沉迷于,这位细心与诙谐艺术家如何将一种俗气的颜色点燃,并进行如此深入的研究。我欣赏她锐利且技术精湛的摄影作品,它们通过微小的细节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并将大家的注意力引向社会。这是一个好的摄影作品应该做的。

© 妮西·约斯特(Nici Jost), 《Sorting Rice》, 2018。图片致谢 | 艺术家

年度展览——乔瓦尼·欧祖拉:我没有看到你
时间:2021.10.30-2022.02.28
地点:166 Art Space

欧祖拉的摄影作品可以在观众中引起眩晕,一种由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弱点而产生的陶醉。那种眩晕不是因为害怕溶解在他画面中无限而又彻底的空虚中,而是因为意识到这种无限实际上吸引了我们,它来自我们对陷入其中的渴望与恐惧。我很高兴能促成166 Art Space 在 2021 年举办这场个展。对我来说,这是欧祖拉作品的完美表达。展览现场是无限与有限、宇宙的浩瀚与街头凋零的花朵之间的有关动人之美的持续对话。这一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2月28日。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让自己沉浸在如此迷人的艺术体验之中的机会。

© “乔瓦尼·欧祖拉:我没有看到你”展览现场,2021。图片致谢 | 166 Art Space

年度出版物——《无限》(Infinity
艺术家:阿斯特丽德·克瑞恩(Astrid Krehan)
出版机构: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这本书中,德国艺术家阿斯特丽德·克瑞恩分享了她进入抽象摄影的路径。她对这一艺术媒介的热情,她的旅行、生活经历和所有灵感使她将不同的技术融入到她的拍摄过程中。其中,尤其打动我的是系列作品《China’s Modern Pulse》。这组作品是对上海的赞歌,这座城市在过去 7 年一直是我的栖居地。而 《Entropy》这一章更是完美捕捉到了 2020 年疫情爆发的混乱,人们不得不来应对这个新的未知数,紧接着在2021年,当疫情在世界各地肆虐,人们更陷于一种被困于金色囚笼的感受。简而言之: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通过令人惊叹的图片表达了过去几年,我作为一名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所感受到的种种挣扎。

©《无限》(Infinity),阿斯特丽德·克瑞恩(Astrid Krehan)。

推荐人:丽莎·斯普林格(Lisa Springer)(摄影部策展人,V&A博物馆)

年度艺术家——普洛米·巴苏(Poulomi Basu)

印度的跨媒体艺术家、摄影师和社会活动家普洛米·巴苏(Poulomi Basu),她的作品利用摄影和视觉故事的力量来倡导边缘化妇女的权利。她的作品还讨论了更广泛的环境和气候正义问题,和这些冲突在西方社会中的表现。普洛米·巴苏的艺术实践总是在探索现实与虚构之间不稳定的关系,以及我们对真相的认知是如何被操纵的。她的系列作品《Centralia》就讨论了印度中部和东部长达几十年的地缘政治冲突。

© 普洛米·巴苏(Poulomi Basu),《无题》出自《Centralia》系列,2010至今。图片致谢 | 艺术家

年度展览——熟悉与陌生:馆藏摄影精品
Known and Strange: Photographs from the Collection
时间:2021年11月6日-2022年11月6日
地点:V&A博物馆摄影中心

11月,在V&A博物馆摄影中心举办了全新摄影作品展 “熟悉与陌生”。展览突出摄影所具有的一种将熟悉变为陌生,将平凡变为非凡的力量。该展览不仅展示V&A新纳入的藏品,而且展出了当代艺术摄影中一些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从达夫纳·塔尔莫(Dafna Talmor)的人工景观到毛里奇奥·安泽里(Maurizio Anzeri)在明胶银盐照片上的刺绣作品。

© “熟悉与陌生:馆藏摄影精品”(Known and Strange: Photographs from the Collection)。图片致谢 | V&A博物馆摄影中心

年度出版物——《莫里斯·布鲁姆菲尔德:工业大观》(Maurice Broomfield: Industrial Sublime
作者:马丁·巴恩斯 (Martin Barns)
出版机构:V&A博物馆

莫里斯·布罗姆菲尔德(Maurice Broomfield,1916-2010)是一位人文主义的摄影师,他拍摄的是工业和制造业中那些史诗般和令人惊叹的,有时甚至是超现实的质感。他的作品涵盖了从战后英国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的崛起到80年代初的缓慢衰退。通过他的完美主义、技巧和对摄影不同可能性的纯粹喜悦,他为英国制造业的历史留下了宝贵记录,其作品中充满艺术性和戏剧性。

莫里斯的儿子、电影制片人尼克·布鲁姆菲尔德(Nick Broomfield)提出了“工业大观”的命名。他在今年发布了纪录片《我的父亲和我》,探讨了他与莫里斯的关系。V&A馆长马丁·巴恩斯(Martin Barnes)则梳理了莫里斯的工作和生活,他将莫里斯的档案从他在汉普郡的家转移到博物馆,期间对其产生了很深的了解。巴恩斯还仔细地分析了莫里斯一些最重要的图像,其中许多图像还伴随着莫里斯在重新审视其作品时的相关记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座纪念碑,不仅彰显了英国制造业的强大力量,也是对工人们的奉献精神、技能和经验的致敬。

©《莫里斯·布鲁姆菲尔德:工业大观》(Maurice Broomfield: Industrial Sublime),马丁·马恩斯(Martin Barns)。

推荐人:谭雪凝(香港M+博物馆副策展人)

年度艺术家——赵仁辉

赵仁辉(Robert Zhao Renhui,生于1983年)是一位常驻新加坡的视觉艺术家,他用摄影和图像展示了一种在情感和视觉上都很强烈的概念性实践。他创立了 “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这是一个虚构的科学平台,是他关于动物学凝视的批判项目的伪装。赵仁辉的项目是一个跨越多个年份和运用多种方法论的复杂叙事结构。他和科学家一起观察和记录鸟类的大规模迁徙,并将自己伪装成导游,为观众提供一个走进都市自然的步行游览。通过这些活动,赵仁辉发现了一个关于人类和非人类物种之间关系的叙事,并将其以档案、物品、摄影和录像的形式物化为博物馆的展品。在体验赵仁辉的作品时,人们很容易被它的视觉美学、它的美感所打动,并迅速沉浸在一个关于人类和自然之间不断变换的等级关系的概念之旅。

© 赵仁辉,“女皇山环境”展览现场,2019。图片致谢 | 艺术家

年度展览——于一蘭:直到我们再度相拥
时间:2021.09.01-2021.11.07
地点:CHAT(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

由高桥瑞木策划,在CHAT(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举行的 “于一蘭:直到我们再度相拥”是一个不同寻常而又深思熟虑的展览,将这位马来西亚艺术家发人深省的图像制作实践与香港和马来西亚之间共同的纺织品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展览以于一蘭对现成影像及历史档案重塑的艺术实践展开,开篇即呈现了于一蘭早期的摄影装置《透过玫瑰色的滤镜》和《描绘权力》。在《大人物系列》中,于一蘭与马来西亚蜡染工匠合作,将她收集的历史照片和谷歌图片进行二次处理,然后再进行蜡染。这件作品不仅呈现了东南亚群岛的历史,而且反映出艺术家对于图像制作和流通过程的批判和审视。于一蘭和当地的纺织品与传统技艺的合作也延续到了她最新的作品之中。在她的新作中,她深入探索马来西亚沙巴原住民社区,在妇女手工织垫(tikar)和可穿戴的雕塑上编织图像,并以视频和装置形式呈现。这个展览揭示了于一蘭在图像制作过程中采用不同方法背后的巧妙用意——作为一种解构历史、权力结构、妇女和手工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她所在地区的当地传统的复杂性的方式。当世界上许多地方仍因疫情而被封锁的时候,于一蘭对多样性和人与人之间关联的哲学也许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期望。

© “于一蘭:直到我们再度相拥”展览现场,2021。图片致谢 | CHAT

年度出版物——《现实的探求——台湾摄影史形构考》
作者:张世伦
出版机构:影言社

摄影艺术史学家、评论家张世伦所著的《现实的探求——台湾摄影史形构考》,采用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框架,对台湾摄影进行全面的理论化和历史化的梳理。张世伦通过重新审视和质疑历史事实,来对当下的台湾摄影史提出问题,重新解构经典。本书有16个主题,并按时间顺序排列,从19世纪、日本殖民时期、二战后和冷战时期的现实、到最近的社会运动,探讨从最初的摄影纪实到当下摄影作为概念性当代艺术实践的转变。本书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放大以前被忽视的微观历史,同时也包含更广泛的台湾社会政治背景和理论引述,揭示了论述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以及嵌入图像的权力关系。本书展现了在台湾摄影史的写作领域一种渐进而开放的态度。

©《现实的探求——台湾摄影史形构考》,张世伦。